西方美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共中央纪委与太原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反映古代清官于成龙仕途生活的十九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之所以让人看了感动,发人深思,其原因也要从当今社会的内在矛盾、危机及价值需求中去寻找。
《于成龙》给人的第一个醒目印象是其成功地塑造了于成龙这样的一个清官形象,看了之后,不由让人想到了太原电视台在近二十年前拍摄的轰动一时的《新星》。《新星》播出后,学界曾对李向南的形象予以严厉的批评,认为作品宣扬了一种陈腐的封建色彩甚浓的清官意识、青天思想,并认为这是直接与改革开放后的个体独立的现代意识相抵触的。但是,批评尽管严厉且似乎也很有理,然而广大民众对文艺作品中的清官形象依旧十分渴望,这恐怕是不能用传统思想在民众中根深蒂固之类的理由所能解释得了的,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道理所在,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形象与现代社会的廉政建设区别何在呢?我以为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传统社会的民众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清官身上,现代社会的民众则用法来要求官员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二是传统社会的清官用信仰支撑、道德自律来约束自己,现代社会的廉政建设除此之外更看重社会机制的保证、建构作用。那么,能否用一句简单的封建意识就将清官的形象、意义一笔抹煞呢?我以为不能,原因有二:第一,在中国今天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对廉政建设起保证、建构作用的社会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各级官员手中握有的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市场、财产再分配等等还起着极大的作用,甚至于法的实施也还要依赖于执法人员的素质,所以,各级官员的素质、水平如何对中国的现代化对民众的命运影响极大,正因此,传统的清官意识、青天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有了被施以现代性转换的可能与意义,脱离特定时空实际从本本出发的对清官意识、青天思想的批判,只能是天真可爱的教条。明乎此,我们才能给电视剧《于成龙》以准确的价值定位与评价。总之,于成龙这一清官形象就不再仅仅是传统社会清官形象的复原,而是被注入了许多当今生活的内容,赋予了某种当代性,具有了一种现实意义。
电视剧《于成龙》既非野史也非戏说,而是正剧,剧中于成龙的事迹均有史可查且达到了艺术真实的高度。但在当今青年一代看来,却觉得于成龙的形象有些虚假:这怎么可能呢?身为高官的于成龙在升任途中,居然会以罗卜充饥;在任省府大员期间,居然会因接济小叫花子穷到让佣人将自己的冬衣送到当铺去,平日则是粗茶淡饭仅有一袭官衣蔽体,这未免为了宣传的需要而言过其实了吧。我觉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一是过去简单的阶级教育的后果,总认为封建统治者无好人,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一代青年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隔膜。
中国传统社会以科举取仕,故各级官吏莫不从小饱读诗书,立身处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学说重忠君、重爱民、重个人的道德完善,并将三者作有机的统一,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历代不乏忠君爱民自律甚严之士,于成龙即其佼佼者。看过电视剧的人想必都还记得,于成龙是作为前朝举子身份进入仕途的,儒家学说正是支配他日后行动的最根本的内驱力,于此可见文化及传统的巨大作用。由此,就形成了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封建意识就将清官形象一笔抹煞的第二个理由,即现代社会的廉政建设可以把传统社会的儒家学说、清官形象在现代性转换中,作为构建自身的文化思想资源之一。既然文化与传统的力量在形成清官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助这一力量促进今天的廉政建设呢?如果说社会约束机制的健全是廉政建设的外部保证的话,那么,文化对官员的心灵浸泡作用则有助于官员对廉政的自觉尊奉,这也可以视为电视剧《于成龙》给我们提供的现代启示之一。